【 美 廊 】

【美廊】(meI lanG) 致力于人有意识向自我意识提升

《爱自由爱》*【第二章】商:自由 * (第五节) 自我感受:自身意识

(第五节) 自我感受:自身意识

自由,在于由自;自,首先于人的自身,及至于的自己,最终于意识的自己。也就是说,人的自身或自己,有三个不同的层面,或者定位。人的自身、人的自己、意识的自己,大致可以对应于弗洛伊德的三我论中,本我、自我、超我的层面。不同的是,人的自身,更多指向于人身体的层面;而对应的本我,更多指向人的生命本能层面。不过,这并不是问题,因为人的自身,作为对象才是本意。也就是说,自身是作为人的存在本质,而不停留于人的身体。其中的关键,在于意识的视角,所观察的事实。人的自身,在于人有意识的视角,对于人存在的观察;而人的自己,在于人有意识的视角,对于人的自身的观察;而意识的自己,在于人自我意识的视角,对于人的自己的观察。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,其中的分界,在于人的主体性,在人的层面,还是意识的层面。人有意识的最初,更多于外向的人,然后才是内向的自身,或者自己。当人注意到自身的存在时,人有意识开启,并确立于自身意识。

自身意识,是人有意识的一个界限;其中的关键,在于人看到了自身。这就若一个人在物质的镜子中,看到了自己的样子;但这个自己,是无意识的主体。也就是说,人最初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时,意识到的是人的自身,而不是人的自己。人的自己,作为一个意识的主体,是意识不到的;可以意识到的是,一个作为人存在的自身。这个界限,在人类的进化中,应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水岭。也就是说,当人在某种镜像中,看到自身的存在时,一切开始改变。那可能是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也可能是人在水中,看到了自己的样子。不管怎样,人以对象化的方式,发现了自身的存在性。这个界限,在人有意识之后,可能以人类特有的文化取代;比如语言、文字,都具有镜像功能。对于一个人而言,自身意识的确立,大致于2岁之前完成。在心理学的实验中,婴儿在镜子中可以认出自己,就是一个标志。自身意识,可以说是一个人从无意识中,分化有意识的一个关键。因为自身意识,将让人确立一个虚拟的“我”。这个我,开始可能是中国文化的“吾”,因为自身的五官所确认。我,作为一个字,也具有镜像性,却并不在物质的镜子中,而在于人的自我感受中。

自我感受,是一个内在的界限,就若自身意识。感受,不同于感觉之处,在于它由外而内,并成为人有的意识。不过,这样的意识,并不一定是人的有意识;就若一个人,有感受却可能无法表述,自我的感受是些什么。然而,一个人可以意识到自己,是有感受的。这是人有意识,却还未达到自我意识的一个过渡状态。自我感受,开启于自身意识,一个并不确定的“我”。但是,之后的自我感受,会将这个我逐步确立。人有意识,更多于外在的视野,因为生存;而自我感受,是人有意识早期,就已经开启的内在视界。只是,这个视界,因为生存的优先权,一直隐约于现实之下。即使人的现实,不管是自然的生存,还是人类的层面,都有关于人有的意识;却并不因为人有意识,就会有确定的自我感受。人类的文明,尤其是文字的出现,有着自我感受的映射;可是,在人学会写字,甚至于应用文字时,都可能无关于自我感受。因为人有意识,更多于外在的视野,更多于物质的世界;而人内在的视界,或者意识的世界,并不为人所注意。这导致了人有意识,却并不了解意识的悖论。

意识,对于人的自身而言,在于个体性,即分化于人群;对于人的自己而言,在于本体性,即分化于身体;对于意识的自己而言,在于主体性,即分化于外在的世界。自身意识,是一个人分化于人群,发现人自身的一个界限;而自我感受,是一个人分化于身体,确立意识自身的一个关键。自身意识,具有的意识性,在于人有意识的视角;只是,这个视角的主体,并不是有意识的。反之,当这个视角的主体,成为人的有意识时,自我感受开始;只是,自我感受的对象,或者意识的自身,却并不确定。或者,自身意识,有意识性,在于对象化的主体;而自我感受,有意识性,在于主体性的对象。不管是自身意识,还是自我感受,都具有自我意识的雏形;即人有的意识,既具有对象性,也具有主体性。可以说,自身意识倾向于对象化,却有着意识作为人自身的主体性;而自我感受倾向于主体性,却有着意识作为对象化的表述。这意味着,人有意识,可以对象与主体的转换中,具备自我意识的雏形。

人有意识,并不止于外在的有意识,而更在于内在的有意识。人对于外在的有意识,其意义在于生存;而对于内在的有意识,其意义在于自由。这是人有意识,可以不同于其它生物之处;也是人有意识,可以自我意识,自我实现之处。其中的主体,在于人有的意识,也在于意识的虚无本体,由生命体的实现,向自体的转换。譬如文字,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,可以应用于生存;而本质上,在于人有的意识,对于意识自体的呈现。可以说,人类所有不同于其它生物之处,都在于物质形式的超越,彰显意识的存在。这是意识,在人有意识的层面,对于意识虚无的背反;也是意识,超越生命形态的生存,彰显自体的自由。

自体,是一个另类的概念,还少有界定。不过,在康德的哲学中,物自体的概念,就是一个自体。只是,物自体的翻译,具有物质的存在性;而不是意识的虚无,可以自体存在的本质。不管是物自体,还是自在之物,都是为适应人有意识,最初的感官确认。自身意识,也是以身体,确认于感官;但自我感受,有所不同,将开启另一种确认方式,即自我确认。然而,这并不轻易,因为既定的意识,对于意识的自由而言,存在着悖论。这就若哲学的怀疑,总是否定一切之后,重建一个基点之上的世界。对于一个人而言,最初的意识自由,就若性格逆反;因为感官确认的一切,并不符合自我确认的路径。或者说,当一个人在意识形成期,出现了性格逆反时,标志着一个人有意识的自体,开始自我确认。

评论(5)